博客 - 最新消息

“你们是假新闻(fake news)!你并没有在讲实话!”

20日下午,逾30万香港市民冒雨举行“守护香港”大型集会,表达广大市民支持警方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希望香港社会和平安定的心声。

天色渐晚,集会临近尾声,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斯蒂芬•麦克唐奈(Stephen McDonell)在香港街头进行电视直播。期间,他提及有“港独”组织成员同日因藏有爆炸品而被捕,并声称“香港的危机可能会由此进入一个更加暴力的阶段”。

麦克唐奈还称,参加20日集会的只有“数千人”,而这和现场逾30万市民的事实严重不符。就在麦克唐奈对着镜头对香港局势“说三道四”之际,几名路过的集会者突然打断了直播,其中一名手持“守护香港”标语的女士更是对他直言不讳:

“你们是假新闻(fake news)!你并没有在讲实话!”

图片来源:BBC视频截图

01 假新闻无处不在

从2000年卡通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里曾经预测过特朗普将要当选美国总统,到英国女王曾经开玩笑说要暗杀特朗普?

我们的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和假消息

就拿1月29日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的清真寺枪击案为例,凶手为亚历山大·比索内特(Alexandre Bissonnette)。在案发后短短几小时里,有关警方为了保护一名穆斯林共案犯而掩饰案件真相的阴谋论就开始不胫而走。

反谣言网站Snopes的联合创始人大卫·米克尔森(David Mikkelson)表示:”谣言流传起来非常快,超过了辟谣的速度。”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由于大量用户在美国大选之前想搞清楚很多流言的真相,Snope网站本身的流量几乎翻了一倍,月访问人数达到1,360万之多。

02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假新闻?

我们或许会嘲笑这些牵强附会的谣言——更有甚者,总是不断有人宣称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麦莉·塞勒斯(Miley Cyrus)和梅根·福克斯(Megan Fox)都已经被杀害,而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他们的替身而已。

但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思维中存在的这种缺陷也会帮助一些更加危险的消息广泛传播,例如:HIV完全无害,补充维生素即可治疗艾滋病;锡箔纸做的帽子可以阻止联邦调查局(FBI)看穿你的想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错误的信念仍会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广泛传播?
为什么试图否认这些谣言的种种举措只会适得其反?

问题不在于智商——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也曾经被一些匪夷所思、毫无根据的理论欺骗。但最近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或许能提供答案,让我们明白,编造一条能够绕过大脑欺诈过滤系统的谣言是多么简单。

一种令人有些羞愧的解释是,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大脑面对谣言时往往使用直觉,而不是逻辑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我们还会考虑一段内容的“认知性流畅度”——从本质上讲,就是它是否讲了一个连贯的好故事,让我们容易产生画面感。“如果某个说法让人感觉流畅且易于理解,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希望此事属实。”纽曼说。倘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那就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内容必须具有粘性——需要有一段内容与你已知的信息一致,从而强化你的信念。”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史蒂芬·莱万多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也同意这种说法,他曾经针对否认气候变化的人展开过心理学研究。

03 如何避免谣言和假新闻的欺骗?

幸好,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那些符合自我观点的可疑消息,而对与其观点相左的事实却不屑一顾的原因。只要采取以下6个策略,就能让你不被愚弄:

M 不要被简洁的信息冲昏头脑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而看起来高度可信。这涉及”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这一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

例如,以简单浅显的文字写文章就能起到这一作用。出于同样原因,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熟悉的人(例如,经常上电视的人),即便该人对于正在谈论的问题明显知之甚少。不要被漂亮的表面文章蒙住双眼,要多方位接触信息来源。

M 当心P过的图片

尽管图像能够提高一篇文章的”认知流畅度”,但是 Photoshop 等软件却能够轻易修改并扭曲一张图片的本来面貌,从而随意摆布你的历史记忆。

Slate 网站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首先展示了某些政治事件的图片(只有部分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后向阅读者提问。有将近半数的阅读者都称,他们都记得那些虚假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个例子表明,真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假的。为了防止上当受骗,就要考察多个信息来源,不要让眼前的所谓证据迷住你的双眼。

M 不要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许多人过度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要比一般人要多。在IT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只需轻点指尖就能连接无限知识宝库的智能手机更加深了这种意识。由此,我们不会质疑那些能强化我们自我印象的信息,而对那些不符合自我口味的信息则弃之如敝履。

M 扩大信息获取范围

扎利亚·戈维特(Zaria Gorvett)在一篇关于”群体极端化(group polarisation)”的文章中写道,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到周围群体——无论真实还是虚拟群体——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现象。所以,要尽量和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交流,并且去阅读那些你一般不会去看的新闻来源。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也绝非无懈可击。

M 保持好奇心

心理学家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认为,保持好奇心会让我们受益。教育本身不会防止极端化思想,好奇心强的人则更为平衡的方式评估科学证据,而不会被偏见遮住双眼。

M 考虑对立观点

“传统心理学论文中记记的策略也会让你受益。斯塔福德在他发表的论文中记载了一项实验,实验中要求参试者阅读关于死刑的文章,同时给出如下提示:”在做出每一步的结论时,设想一下如果研究的最终结果与你的结论相反,你是否还会做出极端化的结论。”

举例而言,向参试者展示死刑能够降低谋杀率的数据,请参试者分析这项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然后设想研究结果会与数据所显示的相反。事实证明,这一技术能够降低参试者的确认偏见(当证据与其自身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愿接受该证据的倾向),同时让他们对于支持其原本假设的证据产生质疑态度,由此使得他们的观点整体而言更趋平衡。

2018© Copyright - Mean Value Consulting